(好書)教養大震撼V-聰明到底何時才能測驗出來?

延續本周的主題:教養大震撼:關於小孩,你知道的太多都是錯的!

第五章 聰明:為什麼贏在起跑點不算贏?(IQ會改變,EQ則沒有科學根據。越是聰明的小孩,IQ變動幅度越大。)

作者強調:智力測驗的時間點會影響測驗結果。不管怎麼考,不管哪一種測驗,所有資優教育的入學測驗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要預測小孩未來的學業成就,這些測驗全是相當糟糕的指標。不管是常見的{魏氏幼兒智力量表},或者是{認知能力測驗},或者是{歐提斯列儂學習能力測驗}。通通都不能預測未來幾年這個孩子是否能夠專心在閱讀、寫作、數學上面。

作者明確指出:問題不在考法,不在測驗甚麼能力。問題在小孩的大腦發育時程。

不管是哪個測驗單位,都不能保證通過自己研究編排出來的測驗方式可以預測未來的學習表現。但是孩子們通過各種測驗進入所謂的資優班級或者學校單位,確確實實接收了比一般普通班級還要多的資訊,特教班級的師資與學校資源也遠比其他班級來得專精。也讓人誤以為孩子們資質造成的優秀表現。那些沒有通過測驗的學生到了普通班級,所獲得的資訊遠遜於資優班,想要擁有特殊表現可不是那麼容易。這也難怪坊間要有各種智力測驗的題目選集,倘若孩子們再接受各種測驗之前先經過題目練習,熟知考試規則與遊戲方式的孩子,表現自然會比初次面對各種測驗題型的孩子來得熟捻。只要擠入特殊班級,孩子好像拿到未來成功的保證。

但是專家追蹤結果顯示,智力測驗表現優異的孩子,在未來學測的表現也優異的孩子只有40%。有絕大多數的資優生在智力測驗時表現不好,沒有被選入資優班級。專家指出:小三之前所做的各種測驗都只能當作參考。即使美國或者是台灣都一樣,小三之前表現得特別好的學生,在接觸小三(小學功課變難的另外一個里程碑)衝擊下,很多資優生表現就失去水準。作者指出:小三的排名是很有意義的。在小三測量閱讀能力,結果可以預測未來與多年後的學業表現,各種學習領域都可以。小六以後做的智力測驗就是很好的預測指標。

曾經帶著子喬子鈞在公園玩耍,有位小學老師很語重心長的分享,小一小二考前幾名的孩子,到了小三很多失常。小三開始,數學多了加減乘除,語文強調閱讀理 解,功課大增,這時候才可以看出孩子能不能靜下心來讀書,能不能坐得住把功課寫完,真正的差距從小三開始。

作者強調:重點不是智力測驗的內容有何瑕疵。問題是太早考,每一種智力都考不出來。

我想理解能力是非常大的關鍵。小學三年級以前(大約10歲),對於問題的理解程度、數學的建構、閱讀時的定性都不同,大約10歲以後的孩子才不會因為看不懂題目而直接被淘汰。有許多孩子從小就被家長送去各種全腦開發、左右腦開發的補習班,才三、四歲的孩子被各種補習機構反覆不斷的訓練邏輯反應、空間概念,一個小時要價近千元台幣的課程,讓這些提早參加訓練的孩子很快的有很明顯的資優反應,效果這麼好讓家長們心甘情願砸大錢讓孩子被訓練成資優生,學習解題的技巧與快速歸納的能力。孩子們為了接受各種開發訓練與資優生培養,少了動手操練以及戶外奔跑玩耍的活動(感覺統合訓練)。等到孩子們順利在小一小二完成各種測驗,孩子們也確信自己的優秀能立足以打敗同班同學,這樣信心滿滿的孩子一旦上了三年級發現功課越來越艱深,閱讀文字與理解成了最重的負擔,習慣於快速解題的孩子們自信心被打擊著,感統刺激不足讓孩子們坐不住也沒有興趣埋首於做苦工式的閱讀,學習慾望一落千丈,成績也很快反應出來,一向自信的孩子考試一敗塗地,陷入無限的失敗迴圈。

曾經有朋友堅持要把自己才三歲的孩子送去補教單位學習公文數學、棋藝、拉小提琴等,儘管主辦單位認為孩子的理解能力不足以應付這些學習,家長堅持著自己的孩子特別聰明特別早熟,希望補教單位可以收下自己的孩子,家長盤算著學習提前偷跑,孩子一定可以比別人強!但是這些孩子一旦被卡在遊戲規則中,孩子意識到自己不能夠理解遊戲規則,很快就對這樣的訓練遊戲感到挫敗,甚至拒絕繼續接受訓練。從此不再碰這些訓練。

“贏在起跑點”對家長來說是很虛榮的特別勳章。但是對心智發展還不到那個階段的孩子來說,一開始輕鬆過關斬將,接著逐漸的挫敗連連,要承認自己不夠聰明對自認為資優(或者被父母洗腦認為自己是資優)的孩子來說,實在太殘忍,發現自己其實沒有那麼聰明,這才是打擊孩子最重的一拳。若是因使失去學習的慾望,家長的偷跑,這不就是一種揠苗助長嗎?

我個人認為,教養孩子是一種基本功,父母們努力讓孩子學習馬步蹲低,打好日後獨立自主與認真學習的基礎,培養自信與自知自覺得能力,等到未來孩子能夠自己應付不同階段的挑戰,孩子們自信的笑容才是最甜美的果實。

上 / 下一篇文章

臉書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