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式”愛的教育”
爸爸對於兒子的教育方式,顯然跟女兒大不相同。
早在兩三個月前,還不太會說話的子鈞不開心的時候會用尖叫表示,想要糾正子鈞壞習慣的爸爸一聽到子鈞尖叫就動手打子鈞,雖然是輕拍子鈞的屁股,爸爸的用意是告訴子鈞不可以尖叫!爸爸的方式有沒有讓子鈞停止尖叫呢?答案是沒有,子鈞繼續尖叫著也哭著抗議,甚至爸爸不在身邊的歐洲自助旅行,子鈞想念爸爸的時候會邊念著爸爸邊尖叫,表示子鈞把爸爸與尖叫這兩個行為連結,想念爸爸就尖叫看看爸爸會不會出現來打子鈞屁股。
在歐洲一個月的長途旅行,越來越會表達自我主張的子鈞自己漸漸淡忘了尖叫,回到台灣以後幾乎在也沒聽過子鈞尖叫了。
雖然子鈞表達能力每天每天都進步很多,話越說越清楚,甚至用許多的單字努力拼湊著句子,伴隨著豐富的面部表情與肢體動作,旁人很容易就可以了解子鈞想說的話。1歲半大的子鈞還是會歡會拗脾氣的小小孩,每當子鈞想睡覺愛哭或者跟子喬搶玩具搶輸的時候,子鈞索性往地上一躺表示自己的不滿,原本耐著性子對子鈞解釋說明的媽媽一看到子鈞躺下就立刻離開現場,ignore子鈞的行為,媽媽繼續完成自己的家事,子鈞在地上兩個兩秒很快就站起身來找媽媽撒嬌,有時候會換個地方在媽媽身旁的地上躺給媽媽看(怕媽媽沒看到子鈞躺在地上耍賴),媽媽依然沒有多餘的反應,繼續做自己的工作。子鈞很快就停止耍賴要求媽媽抱抱。
爸爸呢?!爸爸一看到子鈞躺在地上就要求子鈞立刻起身,還在情緒當頭的子鈞當然不依,這時爸爸就開始動手拍子鈞的屁股說:起來!你再躺看看試試看,再躺我再打!不怕痛的子鈞也依然故我,繼續躺在地上看著爸爸,爸爸每說一次就動手打一次屁股,拍著拍著數十下,子鈞還是繼續躺在地上也因為疼痛而大哭,不想干預爸爸教育方式的媽媽在隔壁房間聽著父子兩個互動,也聽著子鈞的哭泣聲,按耐著自己也不出面阻止或者調停,直到子鈞硬是被爸爸踹起身拉著不讓子鈞往地上躺,子鈞開始哭著喊媽媽,媽媽才從隔壁房間現身安撫子鈞。
這樣的場景,今天上午上演了三次。每是都是子鈞挨了幾十下的揍,爸爸還是堅持繼續揍子鈞直到子鈞非自願起身才停手。
媽媽等到第三次,終於出口問爸爸:你覺得你打子鈞是為了什麼?要子鈞不可以躺在地上耍賴?結果造成子鈞因為怕你打才心不甘情不願的起身?
媽媽也問爸爸:你要打幾次才知道這樣打對子鈞沒有效果?!
爸爸這樣打子鈞完全沒有讓子鈞覺得自己躺在地上不應該,反而讓子鈞對於躺在地上耍賴的行為有了負增強的效果,子鈞把爸爸打人跟躺在地上作了連結,往後子鈞想到爸爸就會跟以前一樣,躺在地上測試爸爸的反應。子鈞也許最後會起身,但子鈞並不是因為知道不應該躺在地上而起身,而是怕爸爸打才勉強起身。這是第一點!
第二,子鈞從這事件學習到的不是不應該躺在地上,而是打人這行為是被允許的!甚至一旁觀看爸爸打人的子喬也受到感染,子喬認為自己是對的子鈞是錯的場合,子喬也理所當然的可以動手打子鈞?兩個姊弟之間的爭奪稍不如意,兩個人就開始動手動腳!
第三,打小孩跟數一二三一樣,當你數到三或或者打兩下,小孩沒有停止自己的行為,這個懲罰的動作就算失敗!往後繼續打幾十下上百下或者數到20或者30,小人們依然故我不肯理會大人的警告方式,這表示父母應該要停止這樣的懲戒動作,改換其他方式(分散注意或者暫時強迫終止行為等),繼續打下去只是父母無謂的發洩自己的情緒,很容易造成孩子身體上的傷害而不自知。
媽媽也會打子喬子鈞,就是把子喬手包在媽媽自己手心上,用點力拍在自己的手與子喬的手上(同時可以打到兩個人的手也可以讓媽媽自己知道控制力道,以免情緒上來不小心打太用力誤傷小喬),頂多打三下,知道媽媽警告代表意義的子喬會肅著臉聽媽媽解釋為何會挨打。
媽媽不反對爸爸管教小孩,當慣黑臉的媽媽對孩子的警告已經平淡如水,當白臉的爸爸出面會比媽媽有效果。
但是爸爸應該考量:
1.兩姊弟年齡層不同,理解程度不同,教育方式也應該有所區隔。
2.當勸告失敗後,出手則打小孩是最後的下下策,使用的方式與時間點都應該有所考量,以免小孩接收到的訊息錯誤:沒有因為挨打而停止自己的壞行為,反而因為負增強而強化這些壞行為,想要激怒父母的時候就會任意重演這些壞行為,然後等著看爸爸抓狂。
3.打三下與數一二三意義相同,這三下代表著父母的期望與警告,超過三下就失去了這兩種方式的意義,這時父母應該停下來思考其他的方式改變孩子囉!
建議父母們參考天下文化出版,『我數到三ㄛ』,作者建議:2~12歲的小孩適用數一二三的方式,2歲以下與12歲以上可要另外思考如何表達父母的期望了。
臉書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