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yce雜感) 加分還是減分?『說話心理學』這門課真是藝術!

溝通這門課,對你我來說,是必修還是選修呢?

Choyce 在台灣沒出差時一定下廚料理給家人吃,甚至午餐的便當也準備好給老公,

這天孩子們上學去,我則趁老公請病假在家休養時,準備了烤魚、清燉牛腩、自家製台式魯肉燥、蔬菜水果等等,算是簡單又營養的家庭料理,

我親愛的老公看到滷肉燥鍋內不只有肉燥,還有昆布與義美油豆腐時,卻出乎我預料的說:怎麼只有兩塊滷油豆腐?!

吃完午餐後接著享用去皮切塊的柳丁,老公又說:我吃飽了,剩下幾塊不吃給你吃完吧!

 

Choyce 心想:『減法話術』很容易得罪人啊!

 

Choyce:『只有兩塊』四四方方大塊油豆腐,是嫌棄數量太少的意思嗎?

老公抬頭疑惑回答著:我說的是事實啊?!滷油豆腐就是兩塊啊!

Choyce:如果你換個說法:真棒!老婆真貼心,準備兩個大塊油豆腐,我們剛好一人一塊誒!謝謝老婆!<<<這也是事實。

『只有』會讓人感覺受挫,若對孩子們這樣說話也會讓孩子感覺你『不滿意』,『差強人意』,或『還有改善空間』等猜測。

而只有兩塊,暗示著你似乎不滿足,讓人無來由的猜測是想要五塊還是十塊才夠呢?

 

再者,貼心切了四顆柳丁,切皮切塊不沾手就能方便食用,讓你先吃只因為我想讓你快快恢復健康。

看著你自顧自吃了三顆柳丁,也沒發覺柳丁細心整理過,更沒邀請身旁的我:要不要一起吃呢?

吃飽了就說:我吃不下了,剩下給你。

『不要了』『吃不下了』『不需要的東西送給你』好像施捨一般的口吻,更讓人感受奇差無比。

若能換個說法:謝謝老婆細心照顧我,柳丁很甜,我們一起吃好嗎?如果不夠的話,換我替妳準備?

 同樣一句話,換個說法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父母親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孩子,孩子們在外頭的表現也直接反映在家受到的教育。

Choyce 的父母親不太善於表達認同與誇獎我,有時還會從中挑惕:妳還可以更努力做的更好。

直到長大後問母親:為何你總是不滿意我的表現?

母親說:我怕我誇獎你,會讓你太驕傲,所以我從來不鼓勵也不誇獎,我要提醒你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努力。

我……(我怎麼做都無法讓父母親誇獎,讓我對自己全然無自信,無法面對自己的成績)。

 

回想起來分析自己的情緒,我發現自己對老公的話也反應過度了。

也許是我聽到老公的說話方式,又回到兒時當下,拼命努力做許多事情來取悅父母,試圖的到認同,但始終換得冷冰冰的回應。

小時候的自己還在渴求著被父母關愛,直到現在更在意親愛的家人對自己的評價!

 

話說出口,無法預期聽者怎麼想,但『加分話術』絕對比『減法話術』更來的受歡迎。

台灣傳統父母親教養孩子的態度,即使你不喜歡,卻也不知不覺地反映在孩子身上。

老公也許習慣他的家人帶著砥礪的指導說話方式,也把這樣的態度不自覺的帶到自組家庭與孩子身上。

殊不知『減法話術』讓最親愛的家人喪氣,感覺自己怎麼做都不能讓他人滿意。感覺被澆冷水,也感覺不受重視。

本來做了愛妻午餐期待老公的讚美,卻被減法話術搞得自己都懷疑自己:下次應該多煮十大塊油豆腐(明明就不是那麼愛吃豆腐)

吃不下水果也不要用施捨的態度,改為讚美與感謝,並回覆:下回換我切水果給你喔!

是不是讓人感覺備受肯定呢?

 

我們一起努力改變自己,不喜歡父母親帶著貶抑的話術,又影響自己對孩子的態度。

練習『加分話術』會讓週遭家人朋友更開心,更能增進和樂氛圍,有何不可呢?

 

IMG_1292.jpg  

 

同樣一件事,『加法』與『減法』帶來截然不同的改變。洪爸慣常用『減法話術』,即使是陳述事實,都讓人感覺沮喪,而這是否是他所習慣的家庭相處模式?Choyce以前很沒自信,感覺自己不管怎麼做,怎麼做都無法讓父母親誇獎。直到長大後問母親:為何你總是不滿意我的表現?母親說:我怕我誇獎你,會讓你太驕傲,所以我從來不鼓勵也不誇獎,我要提醒你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努力。

Posted by Travelling and Parenting with kids and Choyce on 2015年6月25日

 

昨天Choyce寫『說話的藝術』,有位朋友分享:對另外一半不要有期待,就不會失望,詳請見:https://choyce.tw/2015-06-25-5370/真的嗎?不期不待,任憑另外一半怎麼貶抑你,都不要有過多反應,就是最幸福的人嗎?看看陶傳正夫婦的故事,我不想變成應小萍第二,不斷被批評不斷被壓抑著,到老年突然爆發憂鬱症。

Posted by Travelling and Parenting with kids and Choyce on 2015年6月25日

上 / 下一篇文章

臉書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