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教養大震撼IX-人際關係

其實我已經不知道要不要下(好書)這個標題了。因為這本書越寫越讓我看不懂啊!既然自己說要有始有終,我還是努力把剩下這兩章的讀後心得寫完。(各位好友都知道,當我拖稿的時候一定有原因啊!)
教養大震撼:關於小孩,你知道的太多都是錯的!

 第九章 人際關係:為什麼貼心奶爸帶出問題小孩?(別人眼中的高EQ小孩最會欺負同學。)

總而言之,學校裡的問題人物不一定是壞家庭出身的壞小孩,也不一定是膚色黑白對比下的無辜黑人,經過統計,學校裡的問題人物通常是成績好、人緣佳、家境富裕,甚至有個專心投入孩子教育的爸爸與家庭當後援。這些德行分數遠高於其他人的孩子們,抽菸喝酒吸毒的比率高得嚇人。專家們聲稱這不意外,因為他們懂得要生存要人緣好,必須要有極佳的社交手腕,要受歡迎的秘訣就是貼近其他人的習慣,當孩子想要群體接受自己,就必須跟其他人做同樣的事情。專家們指出這些孩子能成功運用社會以及反社會兩種策略來達成目的,是郝麗教授所謂的{兩手策略控制者}。

校園霸凌事件不只在日本、台灣、美國,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發現這樣的案例。尤其喜歡群體行動的女孩子們,更懂得運用{關係性攻擊},團體的制裁行為、刻意冷落忽視某個倒楣鬼,也就是排擠跟自己意見不合的異類,這些帶頭的人物都是導師們大人們眼裡的好寶寶。這些乖寶寶們很會運用兩手策略,在師長面前表現良好,在團體裡面裝酷帶頭做壞事,取得青少年同儕的尊敬與信賴(孩子們認為膽敢挑戰大人權威的人很”屌”)。專家們研究顯示這樣的現象普遍存在於幼幼班到高中生。

專家們開始歸納原因,箭頭指向願意多花時間照顧孩子們的優越家庭。由其是專家們歸類出來屬於:進步型的爸爸。貼心奶爸比起其他類型爸爸更願意花精力照顧家庭與孩子的需求,卻不一定能夠妥善執行正確的育兒方式,專家們說:搞半天,許多開明的教養創新觀念都有其{非意圖的後果}。還說看有教育意義節目的孩子,攻擊性不比看打殺節目的孩子弱!

看完這個篇章,會發現原來我們讓小孩跟同儕相處,讓孩子習慣於團體生活學習社會化的過程,反而是對校園霸凌推波助瀾?我承認孩子們為了要爭取同儕認同,很容易幹下喝酒、打群架等蠢事,因為荷爾蒙讓青少年的腎上腺素無從發洩,為了尋求刺激而胡作非為。但是作者作了這個結論似乎告訴我們不應該繼續努力讓孩子學習社會化,不應該開明對待孩子的行為?或者說我已經搞不清楚作者有沒有企圖傳達任何訊息?!

如果朋友們也看完這本書的這個篇章,是否願意跟choyce分享你的心得呢?

上 / 下一篇文章

臉書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