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yce育兒經) 數學,從小知大
昨天早上只花20分鐘簡單寫了大班孩子的戶外教學花絮,重點放在讓幼稚園孩子也能學習金錢的意義。
(Choyce育兒經) 小小孩上街購物趣 戶外教學引發軒然大波
直到晚上把手邊工作完成,回過頭來要談談,為什麼數學這麼重要。
以前在課堂上,老師這樣說著:世界上有三種專業人才,值得作一生的好朋友:醫師,會計師,律師。
代表著,懂醫學,數學,法律的三種專門學問,值得他人託付心靈與一輩子的規劃。
Choyce從小就籌劃孩子對數字認知,金錢觀念。讓孩子對數學產生好感,父母如你我,可要認真重視的家庭課題。
當孩子告訴你:學校戶外教學去購物,請給我OO錢。
你有沒有想過,父母親在這個環節可以作些什麼?除了掏錢包以外?
對學校老師來說,學校設計教案,老師負責把孩子帶到定點,出題讓孩子挑選一定數字商品,結帳帶回。
我所想到的,孩子不只是完成購物買賣的動作,更重要的:建立商業行為邏輯。
擺在商店作為銷售商品,背後有許多生產線協助。
孩子們經常在家自己動手作烏龍麵,作餅乾麵包,自然明白:食物不是憑空出現,由許多專業人員投入時間與精力才能擺設在架上銷售。
每樣商品定價都代表金融市場的供給與需求,沒有付款結帳不能擅自取走。
當子鈞伸手要錢,千萬不能只當提款機,把老師要求的金額交到手上就放他離開。
媽媽順勢對子鈞做了戶外教學的行前教育訓練。不用長篇大論,也不用拿算盤或者乖乖坐著聽課。
把這5個概念簡短帶入孩子腦袋瓜中。讓子鈞做好預習,進入麵包店內面對商業行為:付款與找零。教學就是這麼順理成章。
1.從50元銅板開始,媽媽開始引導子鈞進入數學與商業行為。
原有的10元銅板+媽媽給的50元銅板。竟然可以等於60元?
原來,兩個硬幣數值不同,可以取得的商品價值不同。
2.那麼,子鈞手上有60元,應該買多少價值的商品呢?
媽媽反問:70元比60元大,30元,40元比60元小。30<40<60<70。
數學符號出現,幫助孩子把抽象變具象。
3.加法與減法
當子鈞知道:自己手上握有超過老師要求的金額,等於多了更多選擇。
再經過媽媽的提醒:買了30元商品,應該怎麼付款?多餘金額要記得取回。
最後在老師統一要求下,全班都只能挑選20元麵包。
子鈞面對自己手上握有的10元硬幣與50元硬幣。又經歷過一番思考與掙扎,才把50元硬幣付出,並且成功取回30元找零。
4.商業行為是一種對價關係
媽媽總是耳提面命,告訴孩子們:不可以隨意收取他人禮物。
這些商品都是親人朋友辛苦工作賺來的金錢換得。收了代表親人朋友要花更大的努力才能賺回這些金錢。
當孩子清楚知道每樣商品確有其價值,他們不會把商店老闆交到手上的麵包當作理所當然的禮物。
小腦袋裡盤算著:這個麵包價值多少錢。
5.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絕對不能隨意收取他人贈禮。
我是這樣教育小孩:不用花錢取得的物品,就不是你的。
強化孩子對物品所有權的概念,也要耳提面命孩子:不可以被陌生人用贈禮誘惑。
想要收穫,必須有等值付出。
看Choyce這樣處心積慮建立孩子的數學概念,千萬不要誤以為我數學腦袋很好很強大,其實我一看到數字就頭痛。完全不會作帳,也不寫家計本。
投資都靠直覺,心理覺得值得就下手。完全靠感覺理財。
但孩子的教育不嫌晚,對數字沒輒的媽媽,更要養出對數學概念強大的孩子,以後才能等著孩子賺錢回報老媽(妄想症發作)
看兩個孩子在家裡玩遊戲,把心愛的書本與小玩具標價,自己當老闆要喝著叫賣商品,練習著說服客人(爸爸)買下。
我經常覺得,自己習慣用加法重疊累積身旁的物品,缺這個就買這些。手邊物品捨不得使用,拼命買東西回家囤積。
善於邏輯的洪爸則是用減法看世界,不需要的物品就刪除。不用就丟掉。
夫妻倆的互補對孩子也是另類刺激,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買與賣,加與減,付出與回報,也是另種家庭教育。
Choyce尤其強調商業行為別忘記最重要概念:感恩。
買與賣的商業行為,代表付出與收穫。
日本人在用餐前後都要合掌,感謝廚師的辛勞,感謝農人的付出。
孩子們在買與賣之間,學習謙虛與感恩,長大後不一定要當商人,但一定要懂得珍惜手上物品,常懷感恩心態才能學習尊重不浪費。
幼稚園孩子,除了吃麵包,還可同時學習更多知識。
臉書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