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yce育兒經) 蒙特梭利在家應用課程有感
Choyce連續幾個周末都參加蒙特梭利3~6歲在家應用課程的訓練,看著老師每周示範許多自製教具,也聽老師分享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課程也到了尾聲,我也漸漸迷惘了起來。
蒙特梭利的理念是從工作中學習,學習規則學習遵循學習動手操作來達成手眼協調。重複的操作中讓孩子練習規則,從反覆演練自己達成規則的連結。
同學們看到老師一次次的操作,大家都是讚嘆著,也搖著頭想:我們真能夠讓孩子在家操作這麼多種教具嗎?
上過蒙特梭利幼稚園的子喬跟著去上過一次課,子喬興奮的說:這個學校有玩過,子喬還上前去示範操作教具。我也透過老師的示範可以想像子喬子鈞在蒙特梭利幼兒園裡每個早上的操作內容。
老師也說這些在家操作教具適合兩種情形:一是你打算生養兩個以上,二是你打算在家教育孩子。
而讓我猶豫著的,正是這反覆操作的規則感。我舉手問老師:只能一板一眼的照著規則走,這樣沒有讓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啦!
老師說:每個鋼琴家都要從DOREMI開始練習,先把底打好了才能為往後鋪路。老師如此這樣的解釋蒙特梭利日復一日的操作同樣的教具。
對我來說,越認識蒙特梭利教育,心裡越猶豫著:真的要給孩子蒙氏教育嗎?(我六年前就讀完每一本蒙特梭利的書與各種研究報告了,但是親眼看到操作過程還是受到很大的打擊)
孩子有很多種類,有些像子喬一樣沉穩,可以氣定神閒的端坐在椅子上重複操作,也因此從蒙氏教育裡獲得蒙特梭利所倡導的收穫。
也有些像子鈞一樣的,教具一摸就上手,一上手就不肯再重複練習多次。
當然更有些孩子連摸都不肯摸這些東西。拒絕進入蒙特梭利的領域。
我也很想問問:全世界接受蒙特梭利教育的孩子那麼多,有沒有哪些優秀人物可以代表蒙特梭利傲人的成果?
因為我從這幾次的課程觀察下來,發現蒙特梭利教育交會給孩子的,很可能等孩子上了小學背了九九乘法,孩子就不會再看一眼這些教具。很可能進入小學一年級的第一個月,學會了ㄅㄆㄇㄈ就不肯再重複演練這些語文教具。
我的意思是,這些孩子們從兩三歲開始,反覆操作著感官、數學、語文教育的種種教具,很有可能再一開始是特別優秀的,可是進入國小或者大班以後,同儕用很短的速度就可以追上蒙氏孩子的水平。
我自己生養子喬子鈞這五年多來的教養經驗發現,學習真的是學得早不如學得巧,越是強押著子鈞要操作這些教具,子鈞的反彈越高,好像橡皮筋一樣很快就疲乏。難怪去年底的子鈞反彈著不想上蒙氏學校,每天哭著鬧著就是不想上學。
我看著老師反覆的操作,我懂了子鈞的痛苦。這一套蒙氏教育,不一定適合每個孩子。我反而覺得,等孩子能力夠了也準備好接收訊息了,這時候給孩子們的就可以迅速接收,成效驚人!在那之前,反覆練習的疲憊感會扼殺孩子學習的熱情。
我打從子喬還沒出生就準備了好多教具,企圖想要輪番灌入子喬的腦袋裡,內心裡偷偷渴望著我的小子喬可以成為天才或者是神童,從右腦開發教材到圖卡字卡,從英語日語到法語西語,從數學到天文地理,從CD、DVD到各種玩具教材,子喬子鈞的教具花了好多錢也花了好多心力去收集。晚來兩年的子鈞也加入這個後製天才班的陣容。
實驗總是要經過考驗,我也在兩個孩子的抗拒與掙扎中逐漸妥協,從天才與神童後製班轉型,變成閱讀班與識字班,我的雄心壯志只剩下:學好中英日語。而子喬子鈞也很明顯的見得成效。
在一次次的出國旅行中,子喬子鈞學習得到的韌性與適應力又是另外一個驚喜的收穫。經常出遠門讓子喬子鈞更愛家更愛上學,這種收穫也是始料未及。
去年底我把子喬子鈞轉出蒙氏教育,進入連鎖美語學校,看到子鈞的笑容以及子喬適應良好,心裡還懷疑著:真的是蒙氏教育適應不良嗎?
直到我這幾個星期來實地上了蒙特梭利在家操作課程,我漸漸了解孩子的感受。蒙氏教育果然適合特定性格的孩子,但是這些孩子養成的耐性與韌性也不是其他非蒙氏教育孩子所能追趕得上的。
但,蒙氏教育帶給孩子的學習成果,卻是其他非蒙氏教育的孩子,用極短的時間可以追平。
我自己在家教育的結果發現,子鈞不是不肯定下來操作教具,子鈞投入起來可以玩上同一個遊戲超過一個小時,但是子鈞反覆操作也很快抓到學習的要領後,就覺得再次參與顯得無趣了。
我喜歡孩子認真操作的態度與學習精神,可是我更希望自己當個聆聽孩子需求的媽媽。如果學習變得痛苦,那就不再是一件美好的經驗。
其實這半年來我還一直檢討著自己:當時把子喬子鈞毅然決然轉出蒙特梭利幼兒園,這個決定是對還是不對?
直到我繳了”蒙特梭利在家應用課程”學費親眼看到老師操作每樣教具,我給自己一個肯定的答案了!
你好
我在台灣受傳統教育 在台灣當老師兩年 現在在澳洲蒙特梭利幼稚園擔任幼教老師 六年前在台灣時 我對蒙特梭利的教育非常不以為然 套一句台灣傳統教育老教師的話(本大人的母親) 那是教學習障礙的小孩用的 但是 到了澳洲 我接觸蒙特梭利將近四年多了 我發現蒙特梭利並不是只有的單純的教具操作 而是一種家庭生活的延續
蒙特梭利標榜的是 "CHILDREN HOUSE" 目標希望能達到 在學校學習如同在家學習一樣的快樂 孩子從一進門的跟老師打招呼 自己脫鞋 放書包 到教室外跟其他孩子互動 自己service餐點 打掃 自己鋪床 自己收拾東西 這些點點滴滴"生活自理"的能力 我們都遺忘的東西 其實才是孩子未來在 人際關係的相處上最重要的寶貝(我們不可否認的 我們都喜歡勤勞自動的工作夥伴 也就是說 我們在培養孩子未來"得人疼"的能力)另外的蒙特梭利最主要的精神在於 自我決斷能力及挫折忍耐力的培養
說實在的 孩子的未來必須由孩子自己來決定 大人沒有辦法陪孩子一輩子 而且如果有一天 孩子受到了挫折 也只有自己能幫助自己 說穿了 我們在培養孩子跌倒了能再爬起來的能力
另外 蒙式的孩子是很有同情心的 他們也喜歡團隊合作 大的幫助小的學習
這點 我在混齡的班級裡面 是看的見的
我想 您的孩子在蒙式幼稚園受到這麼大的挫折 也許是
1. 不適應的那位 需要的是更高級別的挑戰
2. 沒有從操作學習中得到成就感
3. 外界過多的刺激造成
4. 或者不喜歡老師的教學方式?
任何的教育方式和理念都有它們相對的優缺點, 但是 孩子如果一直處於需要在很HIGHPER的情況下學習的話 那進入小學之後很容易會覺得學習枯燥 而失去學習興趣的 這點對於小的那一位 可能需要多注意點
一點小小的分享 請別介意
版主回覆:(10/27/2013 07:59:05 AM)
在學校學習如同在家學習一樣的快樂 孩子從一進門的跟老師打招呼 自己脫鞋 放書包 到教室外跟其他孩子互動 自己service餐點 打掃 自己鋪床 自己收拾東西 這些點點滴滴"生活自理"的能力 我們都遺忘的東西 其實才是孩子未來在 人際關係的相處上最重要的寶貝(我們不可否認的 我們都喜歡勤勞自動的工作夥伴 也就是說 我們在培養孩子未來"得人疼"的能力)另外的蒙特梭利最主要的精神在於 自我決斷能力及挫折忍耐力的培養 <—-感謝您的分享。
您提到這些能力,孩子從小就在家裡就養成囉。所以我才說孩子不適應老師的教法,媽媽自己教。不用把學校變成家。而是把家當做教室。
不小心路過 看到您的觀點 ….
剛好對於 蒙特梭利略知一二 …
所以我也有 小小的 看法..
您說您讀遍 每本蒙特梭利的書, 但從您的觀點來看似乎 感覺很像對於蒙特說利教育的本質的了解是 "一片空白" …, 或許您所謂的 蒙特特梭利 相關的書 都只是"操作手冊’"罷了….
在我的認知 與 我小孩的成長經驗, 我認為蒙氏教育 提供 小孩學習"獨立", 無論在生活自理, 主動學習,生活常規., 而所謂重複性的教具操作, 這只是學習過程罷了, 沒有重複性練習哪來的熟練? 但接下來的 自我突破進階學習才是重點, 學習的進度取決小孩的學習速度,所以學習可以是跳躍式的,(當然也有”停滯式”的),這時老師的引導就十分重要…..
不過話說,台灣的教育多元化大概是 世界數一數二的,連政府教育政策也是多元化(改來改去很多種@@), 更別說網路上的所謂的 媽媽教養讀書會 ……..
所以 只能說各取說需, 但也不能說 哪個特好哪個特爛…..
台灣標榜 蒙特梭利的幼兒園超多(掛羊頭賣狗肉更多), 但真正基本教義派的學校不多…所以一不小心 就會跌進 蒙式教育的 陷阱…
至於美語學校 那更是要小心….因為那些老外真的大多是"來路不明" 且 所謂的中師也未必是學前教育本科畢業,這對於小小孩的照顧可想而知,不過只要老師可以哄住家長,一切搞定……因為相關主管單位也不會在意這些,因為也多數的美語學校是"補習班立案", 並非兒福立案(差異很大, 因為補習班立案政府不太管(所以人員環境都可以隨便搞,只要裝潢美美唬的住家長即可,兒福機構政府管的很嚴!))
以上是最近聽到一位在美語學校上班的姪女說的…
以上言論並非絕對,畢竟網路世界不就是"敲敲鍵盤"罷了 … 大家見解一定更高 !!
版主回覆:(04/21/2013 03:08:34 PM)
現在很流行共讀、自學、大人小孩都在實驗多元也顯得混亂的教育體制。
操作手冊也好,教育體制也罷。小孩不適應產生抗拒,即使是孔子下凡來都沒有用..
看起來~國外的蒙特梭利精神~抓得比較緊!!國內要找的話~~父母要花一點心思嚕!!
版主回覆:(04/21/2013 01:35:01 PM)
至今沒有聽說過值得推薦的蒙特梭利園所,更重要的,我也不可能為了幼稚園而搬家
受過蒙特梭利教育且是我們熟悉的人:
英國皇室成員—
威廉王子(William)和哈利王子(Harry)
管理宗師— 彼得杜魯克 (Peter Drucker)
Google的創辦人— 拉里佩吉(Larry Page )和布林(Sergey Brin)
亞馬遜網站的創辦人— 傑夫貝佐斯(Jeffrey Bezos)
華盛頓郵報的所有人兼編輯— 凱瑟琳格厄姆(Katharine Graham)
前第一夫人— 杰奎琳肯尼迪奧納西斯(Jacqueline Bouvier Kennedy Onassis)
饒舌歌手 音樂巨星— 吹牛老爹 肖恩康姆斯(Sean Combs)
安妮法蘭克日記的作者— 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加布里埃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
小兒科醫生、作家— Dr. T. Berry Brazelton
作者、廚師、許多電視烹飪節目的明星— 茱莉亞釵爾德(Julia Child)
奧地利畫家、建築師— 百水先生 (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
您好~我找蒙特梭利資訊時看到您的部落格~
覺得您對蒙特梭利可能有些誤解~
蒙特梭利本身是好的~但我在找幼稚園的時候也發現~~
好多幼稚園打著蒙特梭利的名義~用蒙特梭利的教具~
卻沒有學到他的精神~真正遵守的~少之又少~~
而蒙特梭利出身的名人~我知道google兩位創辦人都是蒙特梭利出來的(不是只有幼稚園唷~後來的學習階段也延續著~只是學到大學時~因為學習方式不能符合~所以他們就休學出來創了google了~)
版主回覆:(04/21/2013 01:34:14 PM)
這個結論,經常出現在蒙特梭利文章裡。台灣根本只有幼稚園,更別說甚麼國高中大學呢!
我的弟弟妹妹跟我從小也是電視兒童跟吃零食啦…
我們看電視可以看到港片台詞倒背如流,還可以對演
整天大概除了睡覺時間以外都在看電視(還有看小說)
我覺得這兩件事情不是惡魔
做任何事情,動機最重要
有正確的價值觀跟強烈的動機,孩子就會走上對的道路
早學晚學都一樣啦XD
您好, 我3歲快4的兒子現在在美國上蒙特梭利, 班上的老師在教英語發音時到一點, 教學的一個重點是不能強壓孩子學習, 不然很容易一不小心澆息了他們原本興致勃勃的能量.
不過想請教一下, 您說"蒙特梭利都被修改了,也許是因為台灣的家長急著看到成果,對孩子重複操作感到不耐煩,所以台灣的教育體系也跟著被修改"…
請問是怎麼或哪部份被修改了呢? 所謂不斷重複操作是什麼意思呢? 他們上課的方式不是自由選擇嗎? 還是在台灣的蒙教也有固定課程要求他們要上什嗎?
因為我們要搬回新竹, 正好在看嘉德琳, 除了環境, 這些也都是我們關心的重點, 可以請您分享一下嗎?
謝謝哦!
子鈞媽咪,無意間發現下面的資料
http://www.carlsbadmontessori.com/google-founders-montessori.htm
希望有幫助 🙂
子鈞媽咪,我看到文章中您的疑問了,因為您研習過蒙氏教育,所以我想對蒙特梭利教學的起源會有些認識,起先的蒙氏教育是主要是針對學習上有障礙的孩子設計出來的,因為這樣的孩子更需要個別的觀察與指導,而具體操作更是重建他們邏輯思考有很大的幫助,後來才慢慢延伸到一般的孩子教學上,剛開始也是實驗性質,同期歐洲出現許多的教學法,在教育界產生相當大的衝擊,但因為著重孩子的個別性,孩子可以在設計的環境中,操作精細設計後的教具,將抽象的概念具體操作,同時配合到孩子的敏感期,所以事半功倍,而深受許多家長團體的支持,然後慢慢衍變成長至今,我原本是在美國傳統的setting中職教的幼教老師,後來接觸到蒙氏的理念,感受到孩子個別性被注重的重要性,讓孩子適性發展,壓低教師的權威性,跟隨孩子的發展,提供他適切的學習操作經驗,我不會說蒙特梭利教學的方法是最好的,還是要適合個別孩子的學習方式為主,有孩子在團體中學最能發揮覺得最受有趣的挑戰,就不見得適合會有多部份個別操作的蒙氏,但千萬別被台灣的蒙氏教學現況給框住了,台灣還在發展期,國際間的蒙氏,除3-6,6-9還延伸到9-12,也就是孩子如果適合蒙氏的學習,可以一系列一直到申請大學,而研究也顯示,每一階段的全區域性測驗,包括傳統式教育的孩子,在蒙氏學校的孩子一樣通過,沒有低成就的狀況,所以在教育局的標準下,孩子是順利升到下一階段,而蒙氏的教學成果也被受認可,是不是一定要有優秀或有名的發明家領導者,我個人是不希望家長以這個來選擇教育法,說不定有,但並沒有被拿來討論,畢竟談得還是什麼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的背景,不會強調到更早的學習,在加拿大,蒙特梭利學校也屬於公立,所以對他們來說,並沒有特殊值得一提的地方,其實,現在任何一個正在做學習的孩子將來都有希望的呀:) 我想說的是,蒙氏的教育的操作不應該是一成不變,是有介入和激盪,孩子到國小,自然會對之前操作的教具沒興趣,因為已不具挑戰,所以有6歲到9歲的教具設計,強調的重點也大大不同,主要放在大世界的學習和認知,和自然實驗的操作,projects會是國小孩子期待的,而每一樣project都融合了各科的練習,language art, math, geography等,另外,如果太注重個別教學,而拿掉團體工作活動也不是蒙氏教育的本意,傷腦筋,說了一大篇,希望您沒睡著,呵呵~ 孩子的學習,觀察細心的媽媽最清楚,我們說follow the child,媽咪對孩子正在吸收的教學法一定要認同,孩子的學習才會順利進行,看了您一些文章,覺得您真是個用心又心細的媽咪!:)
版主回覆:(10/13/2011 05:20:18 AM)
哇!!學到好多,可惜台灣的蒙特梭利都被修改了,也許是因為台灣的家長急著看到成果,對孩子重複操作感到不耐煩,所以台灣的教育體系也跟著被修改。曾經有位作家說:我不是說蒙特梭利不好,但是你要有蒙特梭利小學、中學、大學,這樣蒙特梭利的教育才能一貫下去。
這也是許多家長迫於無奈把孩子從蒙特梭利體系中轉走的原因啊!!
我提到的名人現身說法,也是希望有人站出來說我受到蒙特梭利影響甚鉅,讓我有現在的成就,這樣的名人背書可以讓學校與家長們都有繼續堅持的動力。
嗯 蒙氏的學習是會有這樣的挑戰 也的確並非所有孩子都適合蒙特梭利的學習
蒙氏的學習偏潛移默化型 除了學科上的進行 還有很多是行為上的示範 個別性是被強調的 重覆練習是可以精進學習 但 指導者的觀察能力很重要 一樣工作的操作如果孩子已經失去興趣 就失去操作的意義 引導員就要介入 換個方式增加挑戰 或加入遊戲 或漸進式操作 畢竟教具是制式的 引導者應該要有能力讓教具可以產生不同的變化適合不同年齡和工作習慣的孩子 當孩子已經有"無趣"的表現 指導員沒觀察到做調整 真的很可惜 我很讚賞媽咪對孩子的用心 適時做改變 畢竟孩子的吸收能力現階段最強 而蒙氏的精神未必每個學校都真正貫徹 加油 孩子快樂學習最重要!
版主回覆:(10/13/2011 02:57:54 AM)
其實我很納悶的,蒙氏教育推行世界百餘年,至今我們還沒有看到蒙氏教育養出來的名人領導人與發明家?!
我家兒子的確在上了小學後不想在去碰那教具,因為覺得太簡單,但是現在他們卻是讀完題目直接知道答案(因為被了九九乘法),卻不知道為什麼,最後只好拜託老師再回去從頭操作一次教具,因為現今小學的建構式數學,不是單單知道答案就好,重的是過程,有時連我們家長都難以應付,邏輯思考還是很重要的喔!
我從霏霏身上看到的
他有興趣的事情他自己就會主動反覆練習
例如叫大家不停重複唱同一首兒歌
反覆到大人都覺得厭煩了
他還想要繼續
我認為「practice makes perfect」這句話是真理
但是我們可以有選擇性
孩子應該也可以選擇
興趣和動機才是成就的開始
版主回覆:(06/10/2011 05:45:10 AM)
孩子的成長是分階段的,越小越能夠耐住重複的演練,長大以後就要看他的興趣才決定能夠停留多久,所以我致力於開發孩子的興趣(閱讀與世界觀還有語文),有些父母要開發孩子的數學或者音樂之類的興趣。
這些工都是父母要引導要做,如果放著看電視吃零食,小孩就依你的方向走囉
學的早不如學的巧 說的真好
我的體認也是如此
版主回覆:(06/08/2011 12:51:43 AM)
寫得落落長,其實只有一句重點啊!!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