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yce育兒經) 3Y3M小喬的臭乳呆不見了

小喬滿一歲半之後才開口說話,起步雖然慢了些,開口之後就很快可以說很多單字。
但子喬的腔調總有那麼點奇怪,就是台語說的『臭乳呆』。

 

總是把阿公(ㄍㄨㄥ)叫成阿東(ㄉㄨㄥ),姑姑(ㄍㄨ)叫成嘟嘟(ㄉㄨㄉㄨ)。還有朋友說子喬的發音有東南亞的腔調,問媽媽是不是家裡請了東南亞來的幫傭?

~IMG_4406.jpg  

子喬這種情形是有根據的,剛學語的孩子還不會控制嘴部肌肉與舌頭,子喬只能發出舌根音ㄍㄎ,而舌尖音如ㄉㄊㄌ對子喬來說有些難度。英語的發音也有相同的意思。

  濁音 清音不送氣 清音送氣 鼻音
聲母 g k kh ng
go ko kho ngo
   

請注意加 h 表示送氣音,如 k 加 h 變成 kh。

雖然知道這是牙牙學語必經的路程,當時的媽媽也沒把握是不是子喬有那些發音障礙,不過才兩三歲的年紀,談語言治療還太早,媽媽決定自己來,使用物理性的復健幫助子喬練習發音。

物理性的復健?就是加強子喬使用舌頭與嘴部的動作,除了不斷的練習發出各種聲音,媽媽也給予子喬各種食物,需要大量咀嚼的肉類、糖果、水果等。媽媽也帶著子喬念拗口的唐詩,練習用說的用唱的用各種聲調讀唐詩。讓子喬自然而然自己練習使用舌頭與嘴部肌肉。

就在最近,媽媽忽然發現子喬發音越來越準確了,會清楚的叫阿公(ㄍㄨㄥ)與姑姑(姑姑),唐詩也可以念得越來越準確,舌根音的比重越來越少,兩種發音方式逐漸取得平衡。

媽媽欣慰的看著子喬的進步,也慶幸著還好不用在子喬四歲的時候送去做語言矯正治療,也建議各位家長對孩子的語言發音等要多加留意,最容易大量使用嘴部肌肉的機會,就是日常生活的飲食!

現在的家長擔心孩子咀嚼不全,容易造成吞嚥困難,從小到大孩子都吃經過細心處理的食物,用磨的用剪的,用機器打碎,煮成糊狀,或者預先去籽去皮,“好命”的孩子輕鬆就可以張口吞嚥食物,相對的也減少許多訓練嘴部肌肉與舌頭的機會,等到孩子五歲七歲大了,才發現自己的孩子依然ㄍㄎㄉ不分,也許已經錯過語言治療的黃金時期。

媽媽從小就讓孩子自己練習吐籽,甚至自己吐魚刺,一歲過後幾乎不再幫孩子特別處理食物,(除了需要使用臼齒磨碎的肉類)媽媽相信孩子自己練習吐籽吐魚刺才是保護自己不要被噎住的重要關鍵。
父母總有機會不在孩子身旁,總不能保證幫忙照顧的長輩或者幫手因為疏忽讓孩子吃沒有經過處理的食物。

這時孩子如果沒有自己處理食物的能力,危險往往就在這時候發生。吃東西也是同時訓練發音的最佳方式,讓孩子自然而然訓練發音。

有時候父母過度殷切的照顧反而剝奪了孩子生存的本能,為人父母者如何拿捏這之間的分寸就是最大的功課了。

上 / 下一篇文章

臉書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