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yce育兒經)盡信書不如無書

我經常看到有新手媽媽一直執著於親密育兒派或者要百歲醫生派,不斷認真檢討自己在哪個環節沒有做好,認真記錄孩子生活起居然後交叉比對網友的建議與書本的說法,甚至還會因為怎麼”訓練“剛出生的小嬰兒一套標準的作息時間表,發現自己的小嬰兒都不能像書上寫的一樣乖順好帶,新手媽媽覺得沮喪!

這可真是應驗的古人的智慧:盡信書不如無書阿!
rIMG_1934.JPG
書上面上寫的育兒理論幾乎都是通論,寫的是某位小兒科醫生的經驗,或者聽哪位醫生的建議整理過後的說法,但是這些醫生或者轉述醫生說法的人並不認識你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家庭給每個孩子的照護也是無法複製的,儘管醫生傳承自己的經驗很重要,但孩子的需求應該擺在第一位,不是嗎?

我並不是倡導親密育兒派的隨時滿足孩子的需求,也不是特意挑戰百歲醫生派的嚴格,我要說的是: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與其時時拿著書檢討自己哪裡沒有做好,為何不放下心中的擔憂,好好的看著自己的小天使,用心去感受他的需求,給他當下所需要的,哭鬧不休也許是想要被安撫、也許是身體不舒服、也許是該放手讓她安靜睡覺?書上的幾個嬰兒原型都是通論,又不是每個孩子照著這些通論照顧就會得到一樣的結果?!新手媽媽甚至會因為孩子不像書上的乖巧好帶,過於焦慮到責備自己甚至懷疑自己不是好媽媽!?

我想我自己照顧子喬子鈞,一歲以前可能比較偏像親密育兒派,一歲以後就開始要求他們獨立要求他們建立生活常規,因為我了解孩子生長過程中,身體構造會逐步發展,只要我順應著孩子身體發展的時程給他適時的協助,一歲以前是身體照護階段,也是培養安全感的重要階段,我盡量滿足她們的生活需求。一歲以後身體發展更臻成熟,我開始從身體層面發展轉往心理建設的架構,目的無他:我從旁協助孩子獨立自主,我尊重孩子身體與自我意識的發展,孩子健康的發展才是第一優先。

說真的,我不是任何教育體系出身的,我沒有任何學理背景支撐,我唯一有的徽章,就是我是子喬子鈞的媽媽,我瞭解他們獨一無二與眾不同,我不用任何框架限制自己限制孩子,我傾聽孩子的需求也順從當媽媽的直覺,當他們哭了,我心裡想到的不是百歲醫生說不可過度擁抱,也不是親密育兒派的永遠滿足,我只想到我的小孩現在需要甚麼?!我可以給她們甚麼?!這就是母性的本能,這就是母親的直覺。

母親跟孩子之間交流,除了心,還有甚麼可以搶在中間當橋樑呢?其他書本工具都只是輔助,可不要讓這些書本占盡風頭,把這些書本奉為圭臬卻忽略了孩子發出的求救聲。

放下書本,用心傾聽孩子的需求吧!

上 / 下一篇文章

臉書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