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能只是孩子嗎?家人客人與做家事

2014年Choyce出版創作:『Choyce全自動教養』,分享自己如何帶領兩姐弟『享受』做家事,我很慶幸自己在一開始找對方向,從零歲開始的教養實驗,直到現在11歲與9歲都依然自動自發享受做家事的樂趣。

這兩天沸沸揚揚的四歲小女孩哭著表白:『我要當家人不要當客人』隱隱約約感受到這家庭教養帶孩子操做家事的手順,也讓人難受得始終縈繞在心頭:孩子,不能只是孩子嗎?

操作錄影設備並質問孩子,母親是什麼表情呢?

是否透露出:你沒有好好整理環境,你讓媽媽失望的神情呢?

四歲孩子的自白,讓人心疼,即使媽媽不承認,我們都要害怕著:孩子答應要做家事的前提,只是為了不想讓媽媽失望,不想被媽媽當作客人而非家人的對待,是否隱約透露著:被拒絕:你不配做家人的恐懼。

孩子不能只是孩子嗎?不能自動自發地舉手做家事,是因為他享受做家事的過程與滿足感,而非為了取悅大人嗎?

這個家,不是一個能學會『無條件愛人』的社會,而是『有條件地付出,才能得到被愛』的社會。

小小年紀卻透露著超齡的早熟(我說的不是說話口條,而是被徹底洗腦的『家人客人』理念,四歲孩子不能只是孩子,而是要做到讓大人感到驕傲的大孩子。

不要說四歲孩子,連我都覺得:這壓力好沈重。

Choyce生活在五姊妹家庭,從小有記憶開始妹妹們就陸續出生,輪流洗碗曬衣拖地打掃變成姐妹們的工作,排行老二,從小就很敏感也希望被父母親注意著,青春期時自願打掃全家就期望著父母親肯定自己的價值,那時拼命做家事付出討好家人,卻被當作理所當然的眼神刺傷,直到自己當了母親,發現自己不知不覺的把年幼自己渴望被愛的陰影強加在孩子身上,這才驚覺原來12歲的自己還沒跳出那個『乖巧做家事來換取被愛』模樣。

越小越早熟越快長大的孩子,表示他越敏感越纖細。

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要沾沾自喜認為自己教育成功,這些孩子們懂得取悅大人,也懂得把內心的不安巧妙隱藏,放在心底醞釀發酵著。媽媽們『責怪式要求』自認為是『培養堅毅堅強孩子』的教養手段,卻悄悄埋藏了未爆彈,在青春期或者成人時不定時的爆炸。

許多資優班孩子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的遺言都是:我怎麼做,他們都覺得不夠好,我好累,我走了。

你可以把孩子當大人一樣溝通,但不能不小心呵護那敏感的心靈。

如果你訓練孩子做家事的契機錯誤,我說的是『你要做乖孩子才值得被愛』,那麼孩子會認為自己的價值架設在『討好大人』才能獲得肯定的基礎。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你可以打著『為他們好』旗幟為他們提供挑戰,但要小心那反彈力道會讓你毫無招架之力。

“Who of us is mature enough for offspring before the offspring themselves arrive? The value of marriage is not that adults produce children but that children produce adults.”

— Peter De Vries, Writer

「我們有誰在生兒育女前就成熟到可為人父母?婚姻的價值不是在於成人造就小孩,而是小孩造就成人。」– 埃德蒙·伯克 (作家)

回歸讓幼兒做家事的本意,不是讓孩子當廚師也不是當家事管理員,引導孩子遊戲中學習,這才是Choyce自始自終都放在優先順序第一的目標。

Choyce全自動教養:會做家事的孩子,走向世界更自在

螢幕快照 2014-05-20 下午5.26.27

上 / 下一篇文章

臉書留言